本刊动态
-
(通讯员 王璐) 2024年12月6-8日,第十三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盛大举行。本届年会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主办,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和《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合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旨在激发学者重新思考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理想信念、生命价值和道德责任,探索人文与科技交叉融合的新路径,进一步挖掘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应对时代变革时的巨大潜能。会议设置18场主旨报告和25个分论坛,来自英国、德国、奥地利、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的数十位海外学者,以及来自国内130余所高校的近300位专家和硕博士研究生参会讨论,共襄学术盛举。
(开幕式合影)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代表团的参会表现十分亮眼。《外国文学研究》主编、文学院苏晖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曾巍教授,《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刘兮颖教授,文学院王树福教授、谢超副教授,外国语学院池水涌教授、蒋文颖副教授,以及20多位博、硕士研究生北上冰城,线下参加了此次国际学术盛会。苏晖教授应邀做了大会主旨报告“关于人工智能文学的伦理思考”,罗良功教授和刘兮颖教授受邀担任大会主旨报告评议人和主持人,罗良功教授、池水涌教授、曾巍教授、刘兮颖教授、王树福教授、谢超副教授受邀担任分论坛评议人和主持人。华中师范大学参会代表团各位教授及博硕士生们在大会发言和分论坛讨论中自信表达学术观点,积极与国内外学者交流互动,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回应。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代表团参会撷英)
12月7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黄芙蓉教授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刘俭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探索人类理想信念、生命价值和道德责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年会旨在汇聚全球智慧,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对于推动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与会学者能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宝贵的智慧与力量。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部主任兼外国语学院院长李雪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届大会紧扣时代脉搏,引领我们直面当下最为深刻且紧迫的挑战之一:深入探寻人工智能的伦理与人文内涵;学部将进一步深入推进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探索如何借助文学的力量有效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复杂伦理问题;期待与会者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为人工智能的合理应用、人文价值的坚守和跨学科资源的整合等诸多时代课题贡献智慧。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英国国家学术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早在2019年便锚定人工智能与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关系作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年会长期研讨的主题;近年来,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以年会主题为导向,积极探索AI时代文学及文学理论发展的新道路,努力促进文学与科学的融合发展。聂珍钊教授着重分析了AI文学的情感问题,指出AI正历经从工具到智能化主体的关键转型。AIGC生成作品同样具有文学本质,AI文学同样蕴含情感,其情感是通过文学文本叙述的伦理选择活动表现出来的,而AI文学批评必然走向计算分析批评,转变为利用AI工具进行的智能研究。在谈及文学理论革新时,聂珍钊教授认为重构文学理论主要有三条路径:坚持科学引领;打破旧有理论范式;应用智能工具研究文学。最后,聂珍钊教授指出:AI时代业已到来,我们应该加强对文学理论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加强文学专用大语言模型建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未来人文实验室”正在进行的AI文学平台建设和研究就是在文学理论重构方面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
(开幕式讲话掠影)
12月7日上午大会共进行了6场主旨报告。第一、二场主旨报告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欣教授担任主持,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担任评议。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约克大学德里克·阿特里奇(Derek Attridge)教授主旨报告题为“Androids, Ethics, and the Novel: McEwan’s Machines Like Me and Ishiguro’s Klara and the Sun”,探讨了小说中的人型机器人(Androids)与伦理的问题。他从列维纳斯和德里达的伦理哲学入手梳理了西方的文学伦理学理论,指出开发制造人型机器人可能引起的伦理问题。他以麦克尤恩的小说《我这样的机器》为例,深入剖析了人类与人型机器人相互之间的伦理责任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特聘教授的主旨报告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人文共同体实践中的伦理向度”,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人文共同体的理念、实践及其伦理向度。他指出,科技人文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开展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伤害。科技人文共同体在医学人文、生态人文和绿色产业等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日益引发关注,因此,人工智能应用衍生出的医学伦理、生态伦理和科技伦理向度是人文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其在文艺表征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人机关系现代伦理的投射。
(第一、二场主旨报告掠影)
第三、四场主旨报告由广州大学张谡教授担任主持,北京语言大学张生珍教授担任评议。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加林·提哈诺夫(Galin Tihanov)教授的主旨报告题为 “The Ethics of Vernacularity”,探讨了地方性语言书写与世界主义的伦理问题。他回顾了但丁、卡瓦菲斯和贡布罗维奇使用方言写作的情况,指出流亡书写和流散写作有能力使写作语言远离其由民族语言所确立的身份,从而为世界文学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流亡书写的主角就是其写作语言本身,若不理解语言在跨越政治、文化和语言等边界时所发生的变化,就无法真正理解世界文学的历史。最后,他以中国作家茅盾和胡适为例探讨了语言的地方性与翻译问题。浙江大学文学院吴笛教授的主旨报告题为“欧美诗歌中的情感基调与伦理表达”,认为欧美诗歌(尤其是抒情诗)展现出多样的情感基调,反映出抒情主人公或诗中人物繁复多变的情感世界,成为读者或诗评家与诗人达成共鸣的不懈追求。同时,情感与伦理紧密相连,诗歌的多种情感基调组合需借助词语、声音和意象选择及道德观念来创造情绪,此过程也是一种道德感化、伦理表达、伦理诉求,甚至是伦理选择的过程。因此,抒情诗不仅抒发情感,还是传达伦理冲突与体现伦理诉求的重要媒介。
(第三、四场主旨报告掠影)
第五、六场主旨报告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王眺教授担任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茂生教授担任评议。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科隆大学安德烈亚斯·卡布利茨(Andreas Kablitz)教授在题为“Why Do We Interpret Literary Texts? Hermeneutic Preconditions of an AI Approach to Literature”的主旨报告中探讨了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文学研究的阐释学前提,对人工智能在解读文学文本方面的适用性提出质疑。他以苏珊·桑塔格的论著《反对阐释》为例证,指出文学阐释涉及双重转化,即将叙事性内容转化为说明性言语,以及将个体经验转化为一般概念,这对理解文学文本至关重要。无论人工智能在未来扮演何种角色,文学的阐释性解读始终需要对这些永恒的先决条件有所理解。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特聘教授的主旨报告“AI 时代:文学伦理表达所面临的新挑战”梳理了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学的发展三个阶段及其代表性文学样式,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是一种多人群体创作的文学,对网络文学、AIGC文学、游戏互动文学等新兴文学样式的研究将成为我们未来文学研究的主形态。同时,AI 时代的文学呼唤一种和谐包容的合作伦理,有利于克服斗争、解决分歧,以便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
(第五、六场主旨报告掠影)
12月8日上午大会共进行了8场主旨报告。第七、八场主旨报告由华中师范大学刘兮颖教授担任主持,东北师范大学徐彬教授担任评议。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韩德尚(Seán Hand)教授在题为“The Emergent Eth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主旨报告中探讨了新兴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他引述了两位法国当代哲学家斯蒂格勒系列讲座和马拉布著作中关于机器人技术监管、思维数字化等问题的探讨,进而延伸讨论生成式人工智能给伦理批评的语境和体验带来的新问题,其伦理批评所吸纳或传递的价值观,以及这种全球性转变所能设想或推动的文化决策和技术决策。南方科技大学王立新讲席教授在题为“‘过程伦理’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根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人类文明进程经历了“原始人”阶段和“现代人”阶段,未来将迎来“科学人”阶段。原始人经自然选择获人的形式,现代人经伦理选择获人的本质,科学人通过科学选择将获得新的形式与本质,“科学人”阶段将是人类文明历史的终点与伦理选择的终点。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为了解未来的“科学人”阶段提供了契机,而“过程伦理”作为一种伦理选择将在“现代人”向“科学人”的过渡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并深刻影响“科学人”本质的获得。
(第七、八场主旨报告掠影)
第九、十场主旨报告分别由杭州师范大学陈礼珍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金晓玲教授担任主持,南开大学刘英教授、对外经贸大学金冰教授担任评议。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在题为“人机交互‘授粉’能抵达情感结构吗?”的主旨报告中指出,人类正迈向聂珍钊教授所说的“AI阶段”,图灵所提“AI无法跨越的界线”不断被重划更新。当前最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架构在小说文本生成方面仍有诸多困难。人机交互“授粉”在攻克此难题中的作用越发关键,其成功与否取决于AI 研究人员与传统文学工作者的交互作用。此交互在思想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多模态情境生成方面成果显著,但如何让机器精准捕捉优秀小说必备的情感结构仍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他总结指出,机器或许可以生成情感,但似乎无法体验情感。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在题为“Revisiting Turing Test: AI Narrative and Ethical Issues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Fiction”的主旨报告中重新审视图灵测试中的问题“机器能否思考?”,探讨当代英国小说中的AI叙事和伦理问题。他以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我这样的机器》和石黑一雄小说《克拉拉与太阳》为具体例证,在报告中聚焦讨论了围绕小说展开的人工智能三问题,即“机器能否创造?”“机器能否撒谎?”“机器能否取代人类?”,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所引发的伦理影响,深入剖析当代英国科幻文学中的人工智能叙事和伦理选择问题。他指出,以上问题是人类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科学选择,更是伦理选择。
(第九、十场主旨报告掠影)
第十一、十二场主旨报告同样也分别由杭州师范大学陈礼珍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金晓玲教授担任主持,南开大学刘英教授、对外经贸大学金冰教授担任评议。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弗拉基米尔·比蒂(Vladimir Biti)教授在题为“Telling the Truth - or not Quite? Author as a ‘Secondary Witness’”的主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作者作为“次级见证人”是否讲述真相的相关问题。他指出真相对于维护人类社会至关重要,然而谁有权力陈述真相却并不确定。苏格拉底引入了个体对公共政治真相进行伦理抵抗,借助消除同胞偏见来实现自我净化,发现真相需通过研究他人来达成。作家W. G. 塞巴尔德在作品中建立一种“共同参与的作者身份”,重新引入了被遗忘的“转述叙事”模式,其执行者既是接收者和讲述者,也是真相传递的对象和主体。这些中间人即“次级见证人”,其证词反映了现代规训社会的“共谋联盟”,每个“次级见证人”所传递的都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真相。复旦大学桑德罗·荣格(Sandro Jung)特聘教授在题为“Miss Marple, Ethical Identity, and Moral Inconsistency in Agatha Christie’s Nemesis (1971)”的主旨报告中探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复仇女神》中女侦探马普尔小姐的伦理身份与道德矛盾。他指出,马普尔小姐将“冷酷无情”定义为自己的伦理身份,她为正义常采用欺骗手段,然而这种故意不透露真相以追求最终目标(揭露犯罪)的策略在保守的维多利亚伦理体系中却存在诸多争议。荣格教授对此进行的伦理解读凸显了马普尔小姐作为侦探进行身份构建时的困境,她“old pussy”的形象与其为追查犯罪而经常采用有争议的伦理策略的调查方式形成极大反差。
(第十一、十二场主旨报告掠影)
(第十三、十四场主旨报告掠影)
(第十五、十六场主旨报告掠影)
(第十七、十八场主旨报告掠影)
(部分主旨发言专家合影)
12月8日下午的大会闭幕式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秘书长、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主持。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加林·提哈诺夫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秘书长、浙江大学杨革新教授,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秘书长、韩国外国语大学林大根教授分别致辞。加林·提哈诺夫教授祝贺大会取得全圆满成功,诚挚感谢聂珍钊教授发起此次研讨会,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探讨将人工智能引入创意写作以及文创其他层面所带来的重大变革。他认为,聂珍钊教授在开幕式上的演讲直击传统文学的理论困境,为与会者两日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基调,促使学界重新审视经典文学研究的根基,如真实性、原创性及互文性概念在AI语境下如何重塑的问题。众多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涉猎古今,从古代文学至后现代主义再到AI文学前沿,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尽显中国学界文学研究实力。提哈诺夫教授感谢本次大会主办方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精心筹备和学生的周到服务。最后,提哈诺夫教授再次强调思考并反思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时代巨变的紧迫性。杨革新教授对主办方的周到安排和与会学者的热情参与表达由衷感谢,强调指出人工智能的生成性逻辑为文学创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可能性。从程序化生成的诗歌到机器学习建构的复杂叙事,人工智能已逐步参与到文学语言的创造中,并形成了人与机器共创的全新文化场景。这种生成性逻辑体现了技术与文学之间的深层次互动,也促使伦理批评突破传统人类主体的局限,将技术的“情感新主体”纳入伦理反思的视野。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提供了探讨和反思技术与人性关系的理论工具,助力学者分析当代社会中科技变革所带来的复杂伦理问题。最后,杨教授表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人工智能与文学批评的结合开辟了崭新路径,鼓励与会者继续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价值与人类理想,共同见证文学伦理学批评在科技变革中的创新性应用,为开创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新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韩国外国语大学林大根教授代表下届年会主办方致辞,宣布第14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将于2025年7月24日至26日在韩国济州岛举办,诚邀全球学者共聚济州岛,全面探索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发展新路径,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注入全新活力。
(闭幕式发言掠影)
本届年会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伦理学批评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以及新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挖掘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应对时代变革时的巨大潜能,为推动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贡献了新智慧与新方案。第十四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的主题是“文学伦理学批评新视野:ESG与可持续发展”,让我们来年相聚韩国济州岛,再续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