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动态
-
2024年10月25日至27日,由《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与(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文学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承办的第四届“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文学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在扬州顺利召开,有来自全国70多所高校的近170名代表参会。
10月26日上午会议正式开始,扬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韩杰教授对与会学者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历史、人文底蕴以及外国语学院学科和专业发展情况。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山华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吴笛教授,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文学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山东外语教学》主编、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苏晖表示,虽然目前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人的授意下进行的文学写作与人类写作存在较大差异,但未来人工智能必将给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带来巨大变革,引发文学创作主体和创作方式的变化,推动文学内容和类型的革新,以及文学观念、理论、阅读、传播和教育的变革。现在已有作家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写作,通过AI协助搜集素材、提供写作思路等。
苏晖总结了学界对人工智能写作的不同看法。第一种是优越论,认为人工智能写作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难以企及人类写作。第二种是恐慌论,由于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整合大量数据形成作品,有人担心其未来可能会像人一样拥有自由意志,威胁人的创作主体地位。第三种是乐观论,认为人工智能写作代表着文学的未来,能够推动文学创作革新。在苏晖看来,我们既应对人工智能引发的潜在危机保持警惕,也要对其创造性保持期待,积极拥抱科技的发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为我们服务。吴笛认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社会语境,无论AI的势头如何迅猛,都无法取代文学的教育功能及其对人类思想和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苏晖强调,面对一系列挑战,我们应坚持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工智能有利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和个体自我完善。科技不会自动造福人类,其使用必须置于正确的伦理引导和规范之下。人工智能的发展若失去人文价值的引导,必然损害人的利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科技发展的正面效益。
吴笛指出,本次会议所聚焦的AI时代的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时代特征,学科在交叉融合中发展已成为时代命题,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景依然光明,文学学者的使命极为崇高。王卓在致辞中强调了文学胜任力的重要性,她指出,文学胜任力包括共情能力、审美能力、文化与话语能力、阐释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而在AI时代,文学胜任力还包括文学数字能力维度;与文学胜任力培育相适应,文学教育模式、评价模式也需要做出相应改变。
会议举行了四场大会发言,15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AI文学创作和AI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文学与大学教育理念、文学阅读与情感教育、文学教育的数字化与课程建设、文学的想象力和伦理教化等问题做了极富学术前瞻性的主旨发言。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在题为“弗罗斯特抒情诗中的教育主题及诗教思想”的发言中,讨论了弗罗斯特抒情诗的教育题材,认为它们具有典型的教育功能和伦理教诲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的发言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理论支点,即哲学上对存在与意识的深化理解;在“主体论”上的重新解说;在认知方式上对“量子思维”的自觉运用。
26日上午,大会第二场主旨发言由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主持。南方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在题为“‘谁的文学’与‘文学何为’”的发言中,通过梳理西方文学与文学教育不同的历史阶段,阐释了二者的关系与文学教育内涵的“变”与“不变”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在发言中论述了人工智能时代文学教育的困境、挑战与出路,反思了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对文学教育的价值和审美经验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工具培养新一代的文学学者。
湘潭大学胡强教授的发言围绕两次大战时期英国小说中的“变迁感知”,分析了“文学能够教育”在英国小说经典性生成中起到的价值引领的关键作用。
湖州师范学院王卉教授在题为“文学阅读的具身性”的发言中指出,尽管阅读通常被视为为一种反思或认知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依赖于身体的接触和情感的交流,这种独特的阅读过程能够将人类的思维和AI做出区分,这也是AI时代文学阅读和教育的独特价值。
27日上午,大会第三场主旨发言由杭州师范大学陈礼珍教授主持。在发言中,曹莉教授以F. R. 利维斯的批评实践与教学实践为起点,探讨了其倡导的文学批评如何促使英国文学研究发展成为一门注重思想启迪、心智培育、文化传承、价值甄别与文明审视的学科。
山西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在题为“失败的教育与伟大的作家”的发言中,阐述了卡夫卡的教育理念及其在创作中的体现。他指出,卡夫卡的伟大文学成就与其父亲的强权式教育有必然关联,教育的失败造就了其沉迷于孤独的艺术思想和风格。
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以该校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组成部分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课程为例,阐述了创新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如何主动探索“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构建理念、实施路径、运作机制及其特色。该课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引领,即引领学生进行理论和术语的创新;进行批评实践的开拓创新;带领学生组织和参与国际交流和对话。同时,通过制作微课和有声书、编写数字化教材等方式,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课程的数字化探索。
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在发言中阐述了将“外语教育学”增设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重大意义,并从内涵、外延、维度及实施路径等方面,对文学教育研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析,探讨其与文学教学实践及外语教育学的联系,阐述AI时代文学教学的多元化转型,以及外国文学研究与教育中的“区域国别性”与“区域国别化”趋势。
27日上午,大会第四场主旨发言由清华大学曹莉教授主持。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文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将经典文学作品的审美观念与价值理念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以达到陶冶情操、培育品格的目的,这构成了通往“全人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雪岚副研究员在发言中论及了经由AI实践带来的思考,并以多丽丝?莱辛的一篇短篇小说为例,尝试了一次与AI合作的文学“跨界”与“远读”。
南京师范大学杨靖教授以狄更斯小说《艰难时世》为例,指出小说核心不在于宪章运动背景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而是批判了以葛擂硬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及其负面影响。
扬州大学王倩教授的发言阐述了忒修斯神话的生成过程,指出该神话不仅是英雄叙事,更是雅典公民行为的范本,是古希腊雅典国家意识形态塑的产物,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关键要素。
26日下午设置了6个平行小组论坛,议题涉及AI 时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新范式、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阐释、AI 时代文学阅读与文学翻译研究、中外文学教育与外语教育学研究、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等,与会学者和研究生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大会闭幕式由文学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山东师范大学翟乃海教授主持。各小组论坛负责人汇报并总结小组发言情况。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小会副院长代表下届会议承办方向与会代表介绍学校和学院概况。文学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致闭幕词。王副会长祝贺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对大会进行了总结:第一,四场主旨发言高屋建瓴、精彩纷呈,既有前辈学者的学术指引,又有学界精英发表的真知灼见,更有一大批年轻学子在各分会场的思想交锋;大会主旨发言的专家点评充满智慧,令人难忘;第二,各分会场主持人出色的组织工作和深度点评令小组讨论高质量完成,为与会的年轻学者和同学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第三,会议组织工作卓有成效,保障有力。至此,第四届“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文学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顺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