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动态

年期检索

文章快速检索

本刊动态

    第五届“文学·经济·科技跨学科研究” 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24年615日至16日,第五届文学?经济?科技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工业大学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主办,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天津市外国文学学会、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河北省莎士比亚学会、河北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协办。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75家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50余位代表参会。研讨会为期两天,包括1场特邀报告,16场主旨报告和6个分论坛,与会者就“文学与经济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建构和课程建构”“经济转型与文学价值体系重构”“中外文学中的新经济共同体书写”“文学与市场、出版体制的关系”“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新质生产力与中外文学文化交流”“中外科幻文学交流与互鉴”等十个议题展开热烈研讨。

    研讨会的开幕式于615日上午在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由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石梅芳教授主持,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炳胜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和天津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分别代表主办方和协办方在开幕式上致辞。苏晖教授回顾了《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近年来围绕“文学跨学科研究与中国话语建构”这一核心议题,主办或联合主办的系列学术会议和前四届“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情况。她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文学跨学科研究尤其是文学与经济跨学科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今后的文学研究需要以科技赋能、不断追求创新引领和高质量发展。王立新教授介绍了成立于1980年的天津市外国文学学会的发展历程和在推动天津市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翻译与出版事业的发展,积极倡导文学跨学科研究过程中的不懈努力。同时他强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不应该失去文学自身的立场,各学科领域的方法论思想和知识内容应用于文学研究时,需要纳入文学自身理解和评判世界的逻辑和路径之中。

    大会特邀报告人河北工业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子彪教授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元素”为关键词,阐述了在“新技术新产业迅速发展,跨界颠覆性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认为该报告格局大、立意高,对文学研究者在新时代开展跨学科研究极具启发意义。与会学者在大会报告环节围绕研讨会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一、数字时代的文学、经济与资本

    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以“资本对文学领域的渗入”为题,指出当前中国学界需要警惕资本对文学领域的渗透。他认为,数字时代呈现出资本直接控制文学写作与批评的特征。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文学的认知功能和批判功能,强调文学的伦理道德价值,才能摆脱资本控制,传承人类的智慧。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则从文学与经济比较研究及经济批评的拓展、文学经济批评的可行性、基于经济要素的世界文学话语建构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他认为文学具有引导经济发展的超前意识,文学作品进入流通之后成为商品和文化资本,文学翻译在各国文学竞争中,逐渐形成基于经济的世界文学话语建构。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转向”为题,阐述了跨学科研究中的数字人文转向,以及数字人文的发展、内涵、新方法论实践论知识论。他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审美情趣转向、资本与技术的合谋、权力与话语的联姻以及全球化的外部环境为这种转向提供了注脚。南开大学郝岚教授则从“谱系语文学”的历史发展视角出发,探讨了基于数据科学、统计学和语言学的新兴数字人文的来源和认识论问题。她认为,数字人文有古老的谱系语文学来源,当代数据科学家和中世纪的语文学家面临的海量数据或手抄本问题,产生了两种模型,反映了不同的认识论思路。


    二、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想象与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梁展教授以“在东西方之间思索”为题,探讨了18-19世纪之交德国新人问主义者掀起了希腊崇拜的热潮,希望在东方找到克服西方文化危机的良药。他指出,荷尔德林的诗歌不断吟诵古代希腊,追求自然、人类与神灵的合一;海德格尔则踏着荷尔德林的足迹,在东西方之间思索,欲为西方思想寻求超越技术文明的“另一个开端”。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关注作家的跨界身份问题,他以卡夫卡为研究对象,关注其作为画家的身份与作家身份之间的密切关联。他认为,卡夫卡的绘画与写作理念相同,通过互看、互读、互释,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卡夫卡,加深对卡夫卡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认识。宁波大学陶久胜教授聚焦英国剧作家本琼森的假面剧《不列颠财政》,他认为新航路开辟时期的亚洲贸易在英格兰刮起了中国商品热与中国风,该剧作中充斥大量中国商品,如同一场中国商品展览会,展示了中国先进的手工业技术,映射出早期现代不列颠的国家想象和对东方强大富饶的中国的认同。


    三、经济伦理、文学伦理和科技伦理

    华中师范大学杨建教授以犹太人财产继承原则为出发点,梳理了《次经》中流散与回归、第二圣殿时期犹太人经济活动中,以摩西律法为依据,同时受古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建构的伦理关系、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分析了约翰·邓恩的名作《跳蚤》如何通过将男女主人公非人格化并通过戏剧独白手法完成关于爱情的推理,他指出推理中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应将《跳蚤》纳入历史语境重新探究其伦理意义。东北师范大学徐彬教授探讨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旅行冒险与殖民流散文学中的三种兼具个人与英国利益的道德行为模式,他指出主人公通过旅行冒险和殖民流散将帝国中心与边缘相联系,其道德行为模式被纳入超越地理、种族和文化边界的、以利他为表象利己为核心的英国/帝国话语网络之中。北京科技大学陈红薇教授探讨了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首部后人类戏剧《R.U.R.》中人造生命的科学伦理问题,指出人类科技文明梦想声音和科技文明陷阱声音一直共存,在人工智能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对人工智能建立合理的伦理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四、经济体制、经济诗学与文学市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蔡圣勤教授认为文学与社会经济体制的基础密不可分,他以南非文学作品《耻》《七尺乡土》《血脉》为例,指出文学作品清楚地表述了南非20世纪末至今由于政体变化导致的土地制度变化及其对南非黑人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冰教授探讨了狄更斯《圣诞颂歌》对英国“饥饿的四十年代”的回应,及其在叙事中通过“宴席”与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进行对话,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将情感义务和经济责任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华中师范大学王树福教授探讨了巴别尔的经济诗学,他指出经济书写在巴别尔创作中占据大量篇幅,以强烈的物质收益或非理性诱惑主宰着巴别尔文本的运行逻辑和人物的行为逻辑。巴别尔的经济书写呈现出复调性与纪实性、审美性与装饰性融汇的整体特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晶教授将尤金·奥尼尔早期剧作中的海洋叙事与美国二十世纪早期的经济转型相联系,指出其海洋叙事表征为欧洲重农主义思想向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嬗变,反映了经济话语如何突破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禁锢,反映和塑造了日常生活经济图景。河北工业大学石梅芳教授以詹姆斯·霍格的《女王的赛诗会》的叙事形式为研究对象,她指出“框架故事”具有竞争性和对话性特征,不但形式上便于成书适应文学市场需求,还通过吟游诗人的同台竞技再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爱丁堡文学市场的竞争现状。

    分论坛讨论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蒸汽与丝绸朋克科幻小说的技术怀旧书写、科幻小说中大都市的后末日想象与经济书写、科幻小说中的共同体书写、文学作品中的经济书写和经济话语、菲尔丁小说中的济贫与共同体想象、希伯来商业文化起源与契约经济伦理、狄更斯作品中的金钱话语与人物形象塑造以及翻译版权、消费主义、明代商业市场、中国式现代化等,涵盖了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经济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表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和对当下热点问题及中国话语的关注。

    研讨会闭幕式由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耀庭副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王树福教授做了会议总结,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南开大学郝岚教授和河北省莎士比亚学会会长、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分别代表会议协办方致辞。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是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研讨会以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经济转型、新经济共同体为关键词,有利于推动文学、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

    (撰稿人:河北工业大学 石梅芳)

  • 发布日期: 2024-06-18  浏览: 594
Journal Integrate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Platform with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