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动态

年期检索

文章快速检索

本刊动态

    第三届“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杭成功举行
  • 2023年11月3日至5日,第三届“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杭州钱塘江畔成功举行。本次盛会由《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与(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文学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承办。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84所高校的近170名代表,汇聚了文学与教育领域的杰出学者、研究人员以及热情的学生。会议以“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为总主题,分别设置“中外教育成长小说研究”、“儿童文学与教育学研究”、“中外文学中的教育叙事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下的文学教育研究”、“文学伦理本质及教诲功能的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学教育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文学教育研究”、 “数字人文与文学教育研究”、“通识教育与文学教育研究”、“传播与文学教育的媒介研究”九个分主题。会议采用大会发言与小组论坛两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何庆机教授主持开幕式与闭幕式,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向明代表承办方向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发表开幕致辞,文学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致闭幕词。与会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经验和洞见,共同探讨了文学与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还推动了文学与教育的跨学科研究,凸显当代学术的中国立场、中国眼光与中国话语,激发了对于文学和教育之间复杂互动的更多思考和探索。

     

    一、文学教育的伦理价值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与会专家就文学“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展开了深入探讨。华中师范大学的苏晖教授以《喜剧的伦理价值》为题,指出喜剧与伦理的关系十分密切,喜剧的目的是实现对自我与现实的超越,其伦理价值既表现为对现实及人类自身弱点与弊病的否定,也表现为对人的自我力量、价值尺度及理想境界的肯定。喜剧式超越中蕴含的伦理价值主要有三种具体的表现形态,即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种包含肯定、肯定与否定双性同体。喜剧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不仅对个人道德提升、心灵陶冶和净化、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上海交通大学的尚必武教授以《谁的叙事?谁的身份?——叙事身份的内涵、意义与建构方式》为题,从保罗·科利的叙事身份观出发,澄明了叙事身份的三个基本内涵,即关于身份的叙事、叙述身份和被叙述的身份,阐明了在三种文类中叙事建构人类身份的方式以及人类讲故事的意义所在。尚教授指出,讲故事与听故事在教育人变得“有德”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傅修延教授以《嗅觉叙事与之中国伦理话语的形成》为题,从中国古代的德育话语“熏染”与“德馨”谈起,探讨了气味之于情感与价值取向的独特意义。嗅觉不仅作为一种感官体验,更是情感和价值观念的表达方式。通过嗅觉叙事,作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抒发情感,传递道德和伦理观念。傅修延教授的研究为文学叙事与伦理价值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强调了气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触发器的重要性。杭州师范大学的周敏教授以《科幻文学的伦理教益:以<像我一样的机器>的人机共同体想象为例》为题,通过解读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的科幻小说《像我一样的机器》(Machines Like Me, 2019),从人机共同体中存在的理解缺位、共同体内部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伦理维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新想象,即人机共同体。该研究为文学领域中的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框架。浙江大学的杨革新教授以《阅读伦理与文学教育》为题,阐明阅读伦理的发生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作者、叙述者、人物与读者的共同参与,强调文学教育中阅读伦理的重要性,并探究了文学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杨教授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如何与读者互动,如何引发道德和伦理反思,以及如何将阅读伦理融入文学教育中,培养更具文学感知和伦理教养的读者。华中师范大学的罗良功教授以《外语学科研究教育中的文学研究能力培养》为题,详细阐述了文学研究能力的多维意义以及培养相关能力的有效举措,强调对外语学科研究生文学课程体系与文学课程教学进行系统性改革的必要性。罗教授的研究为外语教育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思考,鼓励培养更具综合素养和文学研究能力的学生,有助于推动外语学科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二、文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传授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的教育形式,以丰富的直观性使心灵在感受形式、领悟意义和体察价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沟通情感与理性并融入意志抉择和动机取舍,从而实现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与会的专家们积极发言,探讨了文学教育中美育的独特意义。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做了题为《文学美育功能之再阐释》的发言,从美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文学德育与美育的关系、文学美育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三个维度阐释了美育与德育、智育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指出文学中的德育功能以理性的形式达到了文学教育的显性功利,而文学美育以感性的形式达到了文学教育的隐性功利,强调了美育之于文学教育的独特意义。蒋教授的发言为文学教育领域提供了深刻的洞见,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恩格斯曾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教育亦吸引了学者的关注。湖南师范大学的高荣国教授做了题为《<奥勃洛摩夫>中的乌申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研究》的发言,考察了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中所渗透的乌申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对隐匿于劳动思想背后的俄国农奴制社会进行批判性反思,指出反映社会问题是文学的独特功能。湘潭大学的胡强教授做了题为《秩序、权力与精神史——C. P. 斯诺<院长>中的“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发言,聚焦于学界小说《院长》中的权利与欲望之争,指出大学政治中也存在着高度世俗化的权力与阴谋,表达了对大学教育的反思,由此提出文学的意义就是以虚构的方式参与社会价值观念的构建。南京大学的陈兵教授做了题为《金斯顿海洋历险小说中的青少年教育理念》的发言,透过《捕鲸手彼得》与《三个海军士官生》洞悉金斯顿在小说中所隐现的教育观。小说中少年的成长即是英国民族理想性格的培养,包括“不列颠男子汉”、宗教虔诚与道德、英帝国的建设者三方面,从中透视维多利亚时代的教育理念。

     

    三、成长小说的教育之维

    成长小说作为文学教育中重要的小说类型,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还能够引导他们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山东师范大学的王卓教授的发言题目为《21世纪的文学教育研究为何?何为?如何为?——从劳特利奇“文学与教育”系列丛书出版说起》,她从英国老牌出版社劳特利奇策划出版的“文学与教育”系列丛书谈起,指出了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四种范式:其一为文学的教育功能再研究,其二为文学与现代教育体系关系研究,其三为文学中的教育主题、教育事件、教育思想研究,其四为算法时代的文学与文学教育。大连外国语大学的王卉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当代英国黑人成长小说研究》,她以传统成长小说为参照点,指出黑人成长小说具有鲜明的特点,认为黑人成长小说是建构的小说。黑人成长小说具有三大特质:首先是由于种族歧视与代际冲突引起的身份危机,其次是回归乡村的旅行,最后是推动英格兰性向英国性的转变。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吴笛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论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的俄国教育小说》,他指出在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的西欧文学翻译热潮中,俄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小说,并以长篇小说《叶普盖尼》为例,阐释了不良教育之于俄国贵族青年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指明小说在张扬启蒙精神的同时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与文学的教诲功能。杭州师范大学的陈礼珍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从<简·爱>的教育问题看19世纪英国文学生产机制和乡村治理模式》,他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为镜,洞察其所涉及的教育话题,指出《简爱》文学话语的传播揭示出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校制度与牧师制度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1月4日下午,会议设置了6个平行分论坛、3个博士生论坛、6个硕士生论坛,与会者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文学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在闭幕致辞中对此次大会进行总结,指出本次参会者的发言话题既丰富又聚焦,展现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研究鼎足而立与热烈对话,体现了师生共话文学教育,最后由衷感谢会议主办方与承办方的细致组织与周到服务。扬州大学秦旭教授代表下届会议承办方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学校概况。随后,第三届“文学与教育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文学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顺利闭幕。

    本次大会促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与文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与会专家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教育学、媒介学、科学等多个维度深入探究文学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实践路径,为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观点。

                                                                                                                                                                撰稿人:浙江工商大学 刘宇婷
  • 发布日期: 2023-12-17  浏览: 451
Journal Integrate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Platform with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