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动态

年期检索

文章快速检索

本刊动态

    “第二届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举办
  • 2023102122日,“第二届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来自中国、法国、德国、丹麦、克罗地亚、葡萄牙等地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开幕式于1021日上午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仁主持,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教授和南京大学名誉教授、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分别致辞。陈云松副书记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指出现实主义文学关注现实世界,以其对真实生活的逼真刻画、对社会矛盾的深刻揭露、对人性复杂性的丰富展现,极大地拓展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广度和深度。勒克莱齐奥教授在视频致辞中追溯了现实主义文学从19世纪至当代的历史发展过程,认为重访现实主义的会议主题将鼓舞青年人继续阅读当代文学,传承现实主义文学的宝贵财富。

    本次会议是第二届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届会议于2018年举行,会议围绕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发展与相互影响、对世界文学的形塑、现实主义诗学、现实主义的多元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时隔5年,本次会议以“重访现实主义:历史·记忆·世界”为主题,再次汇聚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就现实主义的历史研究、知识体系与理论话语、跨媒介研究和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等议题予以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并就此提出新的观点和认识,丰富了现实主义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为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文学和社会研究的角度来看,本次会议是在人工智能成为我们生活一部分,现实和虚拟现实同时成为我们生活一部分的当下,以重审历史、回望记忆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来建构走向未来的现实主义研究。会议包括十一个大会发言,和七个专题研讨平行论坛。平行论坛的主题包括历史、记忆与身份,文学与社会,现实主义理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跨界研究,叙事与情感,伦理批评与经典文学。本届会议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现实主义的复兴

    本次会议的议题是重访现实主义,专家学者们在发言中对于现实主义研究的历史发展、经典建构、和理论现状都加以考察,展现了现实主义研究的新进展,也为研究未来的进一步拓展指明了方向。在大会发言部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原所长、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陈众议的报告以问题为导向,分析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存在的问题,指出现实主义复兴是历史的必然。欧洲科学院院士、丹麦奥胡斯大学斯文德·埃里克·拉森(Svend Erik Larsen)教授对现实主义的本体予以考察,通过具体的小说文本来探讨现实主义研究中存在的相互冲突的本体论,讨论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对何为真实这一问题的理解。浙江工商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蒋承勇教授关注十九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关联,认为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催生了具有现代性先锋性的现实主义,而重返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目的在于对当下文学创作进行再思考。南京大学黄荭教授报告了她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专为本次会议所作的书面访谈,内容聚焦埃尔诺的现实主义创作,探讨其文学理念和创作风格,阐发埃尔诺以文学介入社会现实的创作“不求‘再现现实’,而要追寻现实”。

    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作为会议策划和组织者,从独特的角度阐释重访现实主义会议主题意义。他引用《共产党宣言》中“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的著名论断,指出19世纪中叶欧洲同时徘徊着处于鼎盛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幽灵”。现实主义书写从未离我们而去,而是始终以一种无所不在、四处弥散、无孔不入的形态默默陪伴着我们。王守仁教授在现实主义与幽灵之间建立起类比关系,将幽灵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认为现实主义在过去与现在、在场与缺席、物质与精神、可见与不可见的阈限边界徘徊,重访现实主义旨在揭示现实主义历久弥新的机制。

    大会发言的专家对于现实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加以剖析、延展、讨论,以深刻的批评来重审历史语境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体现出当代现实主义的复兴。他们的关切在分组研讨中得到了中青年学者的积极回应。在关于历史和记忆的讨论中,研究的文本既有传统经典,也有当代名家,涉及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等不同地域的代表作品,文学样式也非常丰富,涵盖了虚构和非虚构类文学。这些研究重点阐释20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议题,尤其关注现实主义文学对当代文学传统的丰富,和对现实世界的改变。现实主义一向关注社会议题,在关于社会议题的讨论中,学者们对文本所反映的当代世界中的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性别对立、族群冲突和生态危机等问题予以探讨。所涉及的文本来源和艺术风格同样具有广泛性,体现出现实主义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强大的影响力。

    二、中外现实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在本次会议中,中外现实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研究得到了众多与会学者的关注。在大会发言中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波茨坦大学奥特马·艾特(Ottmar Ette)教授从奥尔巴赫对“摹仿”的研究切入,以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具体文本为例,考察二战后西方文学和非西方文学中大陆式和群岛式两种现实主义写作模式,探究我们在研究现实主义中认识论上的发展和变化。法国图尔大学菲利普·杜福尔(Philippe Dufour)教授的报告回应大会关于历史的主题,对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再审视,以讽刺这一风格来重新认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南京大学徐蕾教授关注现实主义在非洲文学中的发展,对当代南非作家加尔古特的获奖小说《承诺》和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叙事予以对比研究,揭示出其中的相通性。

    中国的现实主义研究传统深厚,学者们不仅有对中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多种视角探讨,还对戏剧、报告文学、中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加以广泛的研究,对中国现实主义实践关注社会的传统深入阐释,对乡土文学、城市书写和科幻现实主义等新时代现实主义的不同样式条分缕析,勾勒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研究的基本图景,展示出中国作家和研究者对现实主义实践和研究的突出贡献。学者们还对中国现实主义实践中叙事模式与策略予以讨论,并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经典作品予以新的阐释。

           现实主义的影响力离不开对其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建构,在本次会议中,学者们从现实主义诗学的建构、阐释学、本体论等哲学层面来审视当代的现实主义概念,并结合具体的文本来思考中国文学和当代外国文学在发展和重构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成果。这些探讨对现实主义理论层面的核心概念、边界、来源、变化等都分别加以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辨析,并提出各自的批评和观察,体现出中青年学者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活跃的思想火花。

    三、现实主义的跨域研究

    作为一种思想,现实主义影响所及的文本不仅限于传统的文学样式,而是各种艺术形式,因此对现实主义的跨域研究是必然的。在大会发言中,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塔蒂亚娜·尤基奇(Tatjana Juki?)教授分析了奥尔巴赫关于悲剧与现实主义关系的论述,从战争等重大事件入手,结合20世纪以来的社会历史,提出悲剧现实主义这一理论构想。葡萄牙波尔图大学西蒙·瓦利安特(Sim?o Valente)副教授从语像叙事的视角来解读人工智能艺术,认为通过对语像叙事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其对西方诗学和美学中现实再现的影响,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现实与人工智能艺术的关系。南京大学曹丹红教授的研究以法国当代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实践为对象,指出新现实主义作家以文学创作积极回应现实,并且突破了文类限制,以还原现实为创作目标。

    小组讨论在现实主义跨域研究方面的探索十分广泛。总体而言,学者们针对现实主义的跨域研究主要表现为两种路径:一是从艺术呈现的视角来分析文学文本的跨媒介叙事;二是从现实主义理论观念出发,对跨媒介文本,包括小说、诗歌、非虚构文本、电影、纪录片、电视等予以比较和综合研究。从方法论而言,前一种路径虽然依然局囿于传统的文本,但为阐释的可能性打开了新的层面;而后一种路径则将现实主义的思潮放在整个人类的艺术创造中予以检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对比和碰撞,让现实主义研究更具有当下性,获得了新的学术空间。

    会议在南京大学高方教授主持的隆重而简短的闭幕式后圆满结束。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是一次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学术盛宴,会议对现实主义研究的未来、面向、经典、历史和理论基础加以考察,展现了现实主义研究的新进展,也为进一步的拓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实主义研究在当下具有比以往更加重要的意义,它让我们能够以更为开放和多元的视角去认识我们所身处的世界。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在对现实主义理论与中外各类现实主义文学文本的分析中,学者们充分展现了不同角度的批评与研究,为开拓现实主义文学的研究空间提出了多样化的路径,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对促进国内外学界的现实主义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撰稿人:南京大学 何宁

  • 发布日期: 2023-12-17  浏览: 361
Journal Integrate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Platform with Network